找到相关内容1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阿含經》的菩薩道──兼論《般若經》的出現

    每當釋尊提及自己「往昔如何如何修行」時,便是在教導菩薩行。這些教導散見於《阿含經》中,其內容不外是布施、淨戒、忍、精進、靜慮和般若等六度(六波羅蜜)。以下引《阿含經》的明文來說明釋尊累世如何...含經》的前五度  在《阿含經》中,釋尊很善巧地談到自己的前世,一方面說明因果之不虛,一方面暗示菩薩道的尊貴與不易。以下先引經說明釋尊前世,具體實踐布施、淨戒、忍、精進和靜慮等前五度的實例,如此經由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740246.html
  • 《阿含經》的中觀見

    便是正精進、正念及正定。以正念正知,面對生活的起伏而不起貪心及瞋心,因而言語、行為、事業皆能處於詳自在之中,這便是正語、正業及正命。由此可看出,透過對苦受樂受的覺知,以平等心去面對而不起貪瞋的習性反應...「世間諍」,一步步詳地走向「涅槃城」。  三、精進與中道  釋尊成佛後,在印度各地傳播佛法,攝收各色各類的弟子;有的弟子很富有,有的很貧窮;有的很精進,有的很懈怠。其中,有一位弟子名叫「首樓那二十億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840247.html
  • 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捨的探討

    摩訶僧祇律》說:  有十事利益故,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制戒,立說波羅提木叉法。何等十?一者攝僧故。二者極攝僧故。三者令僧樂故。四者折伏無羞人故。五者有慚愧人得隱住故。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。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...觀十利,為聲聞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。云何為十?一攝取於僧故。二令僧歡喜故。三令僧樂住故。四降伏破戒故。五慚者得故。六不信令信故。七信者增長故。八斷現在有漏故。九斷未來有漏故。十令梵行得久住故,顯揚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940248.html
  • 人間淨土的達成

    (3)直接性──要能對症下藥,直接趨入實相,合乎科學,可以立竿見影。在今日科技時代,有什麼契機的修持方法滿足上述的要求呢?文中指出,釋尊當年所教導的直接觀察身心的實相便是一個非常適宜的方法:以那般那...琉璃世界(東方淨土),(3)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。這些淨土的一個特色是大眾奉行著正法,不斷地淨化心靈。因此,「人間淨土」的實現,便是以人類為主的整個生活共同圈中,要奉行著正法,過著詳和諧的生活。為何要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040249.html
  • 禪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

    定。 (T2,198b)  由此可以看出,社會上的種種邪語、邪業、邪命,都是來自無明,無明若不去除,社會必然不能詳和諧。以淨化人心為目的的禪修,在今日忙亂的工商社會下,想要發揮其效果,便要看清痛苦的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140250.html
  • 生活禪、動態內觀與念佛

    障。俱分解脫阿羅漢者,謂己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,是故說名俱分解脫。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。  2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?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,於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住,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。  云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?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,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住,於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,心俱解脫,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。  由上二段引述,可以看出在解脫的道上,有一類人不修四禪八定而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140251.html
  •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

    「守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身輕、樂、定、如實知見、厭、離欲 、解脫」的達成,最後証得涅槃,這便是生命教育的目標。  關鍵字:生命教育,緣起,正念正知,苦,信解行證,十結  一、生命的...何義?  世尊答曰:阿難!喜者令止(巴利文是:輕)義。阿難!若有喜者便得止身。  復問:世尊!止為何義?  世尊答曰:阿難!止者令樂義。阿難!若有止者便得覺樂。  復問:世尊!樂為何義?  世尊答曰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240252.html
  •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

    觀察性向及對症下藥  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時,要先觀察個人的性向,以便於對症下藥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中,佛陀對頡隸伐多說:  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,於相稱緣住其心?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,應於不淨緣,住於心,如是名為:於相稱緣住其心。若唯有瞋行,應於慈愍,住其心。若唯有癡行,應於緣性緣起,住其心。若唯有慢行,應於界差別,住其心。若唯有尋思行,應於阿那波那念,住其心,如是名為:於相稱緣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340253.html
  • 釋尊的禪修過程

    一、前言  在今日繁忙的時代,為了詳地面對起伏的人生,就要使生活與禪修結合在一起。佛法中的禪修方法,是釋尊親身體驗後所傳出,今日的學佛者想正確地禪修,就要先清楚地知道當年釋尊的禪修過程及其教導,...因此轉加精進,曾不暫捨,得輕安身獲無障礙,調直其心無有疑惑。菩薩如是作極苦苦、不樂苦,雖受眾苦,其心猶自不能於正定。  2爾時菩薩復作是念:我今不如閉塞諸根,不令放逸,使不喘動,寂然而住。於是先攝其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440254.html
  •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

    告諸苾芻曰:我於天人繫縛中而得解脫,汝等亦得解脫,汝應往餘方,作諸利益,哀愍世間,為諸天人得樂故,汝等不得雙行,我今亦往優樓頻螺聚落。諸苾芻等咸奉佛教,唯然而去。  (6)接著,釋尊往波羅尼斯...富鄰尼迦所問》:「世間數差別,所遇不動,寂靜離諸塵,拔根無悕望,已度三有海,無復老死患。」(T2, p255c)  阿難!我於此有餘說,答《波羅延?憂陀耶所問》:「斷於愛欲想,憂苦亦俱離,覺悟於睡眠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540255.html